249建站之家:那些年后跳槽的人,都怎么样了?

有人问:“准备裸辞,我应该注意些什么?”

 

我认真回答:“只需要注意一点,不要裸辞。”

 

这位小伙伴犹豫了,从他的神情中,我看出他已经辞职了。

 

为什么249建站小编不建议裸辞?来,今天给你们讲讲裸辞那些事

 

其实当年初入职场的我,可谓非常天()真()。

 

我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。可公司创业的路越来越难。但我却给自己定下一套了令人智熄”的职业道德标准:

 

公司困难,员工就要共进退;在职就要全心全意工作,找工作应辞职后再找。

 

所谓,要想跟公司一起挣大钱,前期就要陪公司一起吃苦。可理想很丰满,现实猛抽理想耳光。等我真正辞职后,突然发现:

 

找工作怎么这么难呢?

 

平时没找工作时,还时不时有企业来电话,怎么现在一门心思专心找工作,反而没有人搭理呢?

 

这不科学!

 

不,其实它是存在一定规律的!

 

 

1/ 习以为常的招聘歧视

 

 

在职时你不找机会,总有机会来找你;

离职后你专心找机会,机会却耍大牌玩消失。

 

这科学吗?

 

其实这背后还真是有科学道理的。

 

加利福利亚大学安德森管理学院做过一次实验:

他们共请来50位企业招聘专家,要求他们模拟为公司招聘一位市场经理的流程,根据候选人的简历为他们打分。

 

提供给招聘专家们的候选人间历几乎完全一致,仅有的区别是一半招聘官拿到的简历,求职人目前在职;而另一半招聘官拿到的简历是求职人目前赋闲在家,上一份工作是一个月前结束的。

 

结果发现,尽管简历相同,在职求职者获得的评分要显著高于失业求职者。

 

通过上述调研,对失业和裸辞的歧视,我们能够预见到,但调研结果依然让人意外: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长期失业才会招致招聘企业的歧视,但实际上这种歧视是离职瞬间立即生效的。

 

这公平吗?不公平。但这就是现实。

 

招聘界一直有被动型人才这个说法:

 

相比四处求职投简历的主动型候选人;招聘官会更青睐那些被企业供着藏着,企业间竞相争夺,但求职者跳槽意愿并不强烈的被动型人才。

 

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:

· 

核心人才,被公司好好伺候着,其跳槽意愿处于无所谓的状态;

· 

· 

主动跳槽,招聘官会担心是否有隐情,或是不够稳定。

· 

 

被动型人才被热捧,这可以说是现下社会一个重要现象。因为:

 

求职是低频需求,而社交是高频需求。

 

着急找工作,才会去招聘网站更新简历。

 

不着急找工作的核心人才,虽然他们没有更新简历的需求;但他们有社交需求,愿意将自身最新情况告知自己的社交圈(朋友、合作伙伴、客户以及供应商)。

 

所以大多数情况下,招聘官会通过社交途径去寻找这一人群。

 

微信刚出炉“附近的人”功能时,常常会猎头跑到目标公司的楼下,企图从“附近的人”中挖出自己想要的候选人。

 

而裸辞,作为主动型候选人中的战斗机,反而会引发招聘官的一些担心:

 

· 

能力不足:被动裸辞(失业);

· 

· 

能力不足:离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,是否能重新适应工作;

· 

· 

意愿不足:对工作态度太随意,或许你的梦想是“不工作”。

· 

· 

团队精神不够:性格缺陷,压力大就会选择逃避;沟通能力不佳,人际关系处理不好。

· 

 

这些揣测,很恐怖。从本质上来讲,招聘管在面试时只在意三个问题:

1. 你能做这份工作吗?(能力)

2. 你热爱这份工作吗?(意愿)

3. 我们能容忍和你一起工作吗?(团队精神)

 

若招聘官对于这三点都有了负面看法,你说裸辞求职能顺利吗?

 

平胸而论,招聘官对于裸辞认的这些揣测,并没有十足的根据。但很多企业,正是因为这些揣测,产生疑虑,最终选择放弃裸辞的职场人。

 

当然,很多裸辞的职场人也百思不得其解:

 

为什么我能力足够,企业却不肯要我?

 

职场并不总是公平合理的,大多数时候,招聘官要招的从来不是最佳人选,而是最稳最不会犯错的人选

 

 

 

 

 

2/ 谈薪资更加艰巨

 

 

跳槽的薪资涨幅,一般来说在20%-30%。

 

新东家为了吸引你加入团队,薪资上会付出一定溢价。因为,若待遇谈不拢,候选人大可拒绝,继续干现在的工作。

 

此时,双方的谈判是大多是势均力敌的。某种意义上说求才的企业,对人才的渴望,也许会超过候选人对20%薪资涨幅的渴望。

 

但是如果裸辞,薪资谈判的均势就被打破了

 

没工作,就没有讨价还价的基础。很多企业,尤其是能省一点是一点的私企,开出的价格,甚至会比前一份工作薪资更低,赌你没有太好的选择。

 

我了解到的很多小伙伴裸辞,一部分原因就是薪资低得扯淡,结果裸辞再找工作,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,依然很难把薪资提高到自己的预期水准。

 

那怎么办呢?唯一的方法就是多拿几个offer。企业给薪水的时候,就有其他offer作为基础作对比。

 

但这方法的操作难度也很高,劳动法要求员工提出离职,应该提前一个月通知企业;这一个月,也给了在职员工足够的时间筛选offer。

 

对于没工作的职场人,拿到offer往往是需要立即上班的,几乎没有足够的缓冲时间。

 

所以为什么不能骑驴找马呢?

 

你是和钱过不去吗?

 

 

 

 

 

3/ 压力山大

 

 

企业不愿意招聘裸辞的职场人,即使愿意,开出的薪水往往也不能让职场人满意。

 

这两点往往会导致最为严重的第三个弊端:

 

沉重的心理负担,以及压力导致的自我怀疑。

 

简历一封封投递出去,毫无音讯,这种感受是很糟糕的。

 

压力之下,求职者难免会产生自我怀疑。

 

到底是市场不好,还是我的能力不行,没有价值。

 

很多裸辞或者急于跳槽的求职者往往会好奇:

 


为什么我投递了简历,企业没浏览?

为什么浏览过,却没联系我面试?

为什么多次浏览我简历,却没后续?

为什么面试聊得来,offer却没有? 

 

其实,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关注这些价值不高的细节。每家公司情况不同,给了offer才作数。

 

但我也理解,裸辞求职的心态,和单相思很像,容易钻牛角尖:他到底要不要我啊?给不给offer?是不是看上其他人了?

 

这种心态来源于压力:我已经没有工作了,今天背水一战,一定要拿下这份offer。

 

人们往往说,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。

 

的确如此,但在大多数面试中,背水一战的压力往往无法成为动力,反而会让求职者为了offer一味取悦面试官,而畏首畏尾,禁锢自己的活力和个性。

 

如果还有房租、房贷、女友催结婚这种生活压力,人很容易崩溃。

 

我还记得当年的自己。

 

投出去的简历,九成石沉大海,一成良心雇主写了拒信,难得有面试通知,面试完就没有然后了。

 

当时的感受是:我被这个世界抛弃了。

 

我一度立誓:不给回音的企业,以后就不用他们产品了。后来发现不行,打击面太广,精准打击了自己的生活需求。

 

当我最终拿到几份Offer的时候,积压很久的压力爆发了,我给男友打了个电话:

 

找到工作了,我不是没人要,我要证明那些放弃我的企业都错了。

 

搞得像琼瑶剧一样。

 

 

 

 

4/ 一颗红心,两手准备

 

 

作为一个裸辞亲历者,在随后的长期与HR的交流中,我了解到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事情。

 

比如,后来,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,有些企业挂着JD只是为了收简历,而不是有招聘需求。

 

我也借助自己的经验给大家几点建议:

 

1.未雨绸缪,定期反思职场规划

 

有些小伙伴也会问:如果不裸辞,换工作感觉不方便。

想找到一家各方面都更适合自己的企业;同时,又要避免刚出虎穴又入狼窝,明珠暗投。

这事的确不容易。

事实上,对于拥有8年以上经验的职场人来说,从有想法跳槽投递简历开始,到最后经过轮轮面试找到合适的企业,往往需要6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。

很多时候企业和个人的问题,不是一瞬间爆发的,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。

而大多数人是等到问题严重到无法忍受,才考虑离开。

这怎么可以?

我们应该定期(建议每半年)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:我要什么?我能付出什么?我和公司的目标是否还一致?

一旦发现问题,想一想,这个问题是我的?还是企业的?它会影响我的职业规划吗?我能在企业内部解决掉吗?如果不能,我是不是该看看外部的机会?

工作一忙,职场人很容易陷入在细节的工作里,而忘记了自己整体的职业目标是什么。

自己的职业规划,必须自己设计实施。你不去设计,公司/老板就会替你设计。别人的设计方案你未必喜欢。

定期回顾反思,非常必要。

2.抬头看路,保持市场敏感度

很多情况下,大家都是有需要时再去投递简历,但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理念。

有时,投简历和找不找工作没有关系,与拿不拿Offer也没有关系。重要的是保持市场敏感度。

通过不断地面试,可帮助我们了解:

o 市场最新趋势;

o 薪资行情;

o 外部企业对岗位的要求;

 

尤其是那些在一家公司7-8年,从没想过往外看的职场人,一年出去看1-2次机会,才能保持着对市场的敏感度,了解市场动态。

这样,到我们真的不得不走时,或者被逼出局时,不至于因为对市场毫无了解,手足无措,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。

 

 

 

我们为企业工作,当然要付出努力,对得起企业付给我们的薪资。

 

同时,我们也需要意识到:Life is all about change。职场也是如此。

 

可能有一天,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公司/老板的目标不再一致,不要等到那个时候再抱怨再想办法应对。

 

职场人应当居安思危,始终抱着一颗红心,两手准备;一手做好现有工作,一手了解市场动态。

 

希望每个职场人都能放下裸辞的冲动,收获更好的职业生涯。

 

不过,在众多跳槽的人也有不少抱着以跳槽换高薪”的想法。其实,这种是不可取的,频繁跳槽反而会引起招聘官的警惕。当你自身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,薪资是会与其相匹配的。

 

那么,高薪=能力,求职者应如何提升能力?

 

对于竞价行业来说,很多SEMer都会对竞价产生一种无所事事,或工作多年都没有能力提升,所以,为什么不适当思考下:是不是我遇到了瓶颈呢?

 

竞价中,最重要的是站在一定高度上去看待账户,而不是死命磕细节;而这就需要我们对竞价思维的培养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